陈玲玲:RNA有自己的特点,别把它当蛋白质来研究

[复制链接]
查看1850 | 回复1 | 2024-12-3 14:13:18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在过去30年左右的时间里,非编码RNA一直是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。从获得诺奖的小RNA干扰技术,到近年来备受关注的lncRNA,形形色色的非编码RNA在各种各样的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,并展现出多种多样的生物医学应用前景。

然而,究竟如何才能做好RNA研究?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、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、核糖核酸功能与应用重点实验室主任陈玲玲与您一起走进RNA的世界。

RNA大家族:不只编码蛋白质

非编码RNA有哪些种类?这个领域的研究历程大概是怎样的?

非编码RNA研究可以分为几个阶段。第一阶段是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。这一时期,人们陆续发现了不同类型的持家非编码RNA,例如我们熟悉的核糖体RNA、转运RNA、小核RNA、小核仁RNA等。这些持家非编码RNA在细胞中的含量比较高,而且承担着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。

第二个阶段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2005年,这一时期人们陆续发现了一系列小非编码RNA,包括能够沉默基因表达的miRNA、与哺乳动物生殖有关的piRNA等。进一步的功能研究显示,这些小非编码RNA可以应用于基因表达调控、育种、基因治疗等许多领域。

事实上直到现在,人们对小RNA的研究也仍然没有停止。2006年,安德鲁 · 法尔(Andrew Fire)和克雷格 · 梅洛(Craig Mello)两位科学家因在小RNA干扰领域的研究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。2018年,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(FDA)批准了第一款小RNA药物,用于治疗由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性引发的神经损伤。

非编码RNA研究的第三个阶段大概是从2005年到2015年,是lncRNA等更多种非编码RNA大规模发现的阶段。这是因为在2005年左右,人们开始使用覆瓦式阵列(Tiling Array)等基因组学、转录组学的方法对基因组进行大规模测序,发现以前认为不转录的基因区域实际可以被转录,产生了众多与编码蛋白质的信使RNA类似——带有5′端m7G帽子和3′端polyA尾巴——但不编码功能蛋白质的长非编码RNA。目前人们已经发现了数十万条不同的lncRNA。后来,包括我们团队在内,人们又发现具有特殊结构的长非编码RNA分子家族,它们不带m7G帽或者polyA尾巴,例如我们研究比较多的、两端以小核仁RNA结尾的sno-lncRNA和circRNA等。

从2010年到现在,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和研究lncRNA的生物学功能。对于形形色色的非编码RNA,人们尝试去研究它们在不同的细胞环境下与哪些蛋白质相互作用,折叠成怎样的构象,又是以何种机制去发挥怎样的生理学功能。对于这些问题,目前还不能用一个通用的法则来比较简单地阐述相关机制和规律,因此我认为对于RNA研究者来说,目前是一个充满挑战、非常重要的阶段。
将来还会发现新类型的非编码RNA吗?

我觉得可能会。按照非编码RNA的长短,我们可以非常宽泛地把它分为长非编码RNA和短非编码RNA,而在这样的大类之下,不同的RNA有不同的来源,它们来自不同的细胞,有不同的生物合成方式,折叠成不同的构象,运用不同的作用机制,发挥着不同的生理病理功能。我认为在目前研究比较少的体系中,比如极端生物、动植物生理病理以及人体内部的一些细胞亚型中,很可能还会发现由不同的生物合成途径产生的新类型的非编码RNA。
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
x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斯加丽 | 2024-12-3 14:14:15 | 显示全部楼层
在过去30年左右的时间里,非编码RNA一直是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